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事迹追逐 |
|
在迁钢公司,职工们爱岗敬业、矢志创新的故事俯拾皆是,记者近日走进动力作业部综合水处理中心进行采访,更加深了这种印象。
持续改进解决生产难题
“综合水处理中心是一个供水设施既适度集中且各供水系统又相对独立的大型综合水泵站,共有水系统50个,承担着为炼钢、热轧、制氧、饱和蒸汽发电、空压机等用户的供水任务。按照区域及系统功能划分为东区、西区、南区、北区、中区五个站所。”杨亚辉——这里的首席作业长,一位斯文而不失干练的青年男子,向记者简要介绍了综合水处理中心的大致情况后,与记者一起来到综合水处理中心东区。在这里有座水池,在水池的一个角落里隐约能看到一层油状物正缓缓地流向一个类似鱼塘中增氧机的装置。
“那是油水提取装置,是我们职工自主研制的固态浮油回收装置的一部分。”杨区长用手指着池中的装置说,“迁钢1580热轧生产线的层流回水都汇集到这座回水池里并经上塔泵组提升至供水池。以前这池子里的水可没这么好,上面总漂着一层乳白色的小油团。为保证循环水水质,只得定期靠人工打捞的方式进行除油,既不安全,也不便于水面浮油的及时去除与回收。”
针对这个问题,综合水处理中心相关人员自主组成了攻关小组攻克难题。经过不断地研讨交流和摸索试验,职工刘福有、张九凤等几位师傅终于确定了一套设计方案,利用废旧药桶、旧潜水泵、钢板等材料,通过精确组装和反复试验,制作出了一套固态浮油回收装置,将池中的油水混合物提取上来并进行油水分离。
看到记者对这套装置的工作原理有些茫然,杨区长继续对装置的原理和制作过程进行耐心的介绍,整套装置基本都是用废材废料做成,由职工设计并动手制作,运行至今,效果非常好,油被分离外运,水被回用,有很强的环保意义。杨区长一边说一边带着记者向水池边一座小房子走去。
在这座蓝色的小房子里安装的便是整套收油装置的另一部分:油水分离装置。“这部分就由我们这里的班长党小川师傅给你介绍吧。”党师傅热情地介绍说:“没有这个装置的时候,回水池里的浮油都是靠人工去捞,捞上来的油还得用桶顺着梯子提到地面上来,滴滴嗒嗒弄得哪都是油。自从我们发明了这套装置,油和水彻底分家了,既保证了水质,又节省了人工,同时还改善了现场环境,一举多得。”“我们这套装置还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了呢”。杨区长笑着补充道。
离开回水池,我们来到了一个高大且干净的长方形厂房里。只见厂房里14个直径约5米,高约8米绿色铁罐,像14个巨人分成两排矗立在厂房两侧。有位叫崔会萍的女工正在忙着查看设备运行情况。她介绍说,这些绿色大铁罐叫作层流高速过滤器,主要用于过滤热轧层流回水,除去水中悬浮物及杂质,过滤后继续上塔冷却。
据了解,这些过滤器里按一定比例分层装着砾石、石英砂、无烟煤三层滤料,在过滤层流冷却回水时,为了保证过滤效果,还要按照要求往水中添加一定数量的絮凝剂。但是,投产两三年之后,水质悬浮物开始出现波动,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综合水处理中心职工成立了攻关小组,曾逐一摸索尝试调整反洗时间、反洗强度、变换滤网、加大絮凝剂投加量等方法,效果均不明显。难道是滤料不行了需要更换吗?有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每个罐装着约50吨的滤料,更换一个就得把这些滤料从人孔中一点一点抠出来运走,再把新滤料一袋一袋装进去,连材料带人工,一个罐就得5万多元,14个罐就是60多万元。这样一算职工们很心疼,在作业部的支持下,攻关人员会同作业部专业人员又继续投入工作,把罐中的滤料取出样品,对其形态、成分、粘度进行了认真分析。通过分析,他们大胆地提出了水中投加的絮凝剂可能是造成滤料粘度[FS:PAGE]增大、成团进而影响水质的原因。
有了想法就有行动。攻关人员试着把絮凝剂的加入量进行了下调。通过一段时间观察,过滤器压差小了,状况好转,水质指标也有改善。那就再减点药量,结果过滤效果持续好转,且滤料粘度明显下降。最后,干脆不加絮凝剂了,到现在已有一年多了,不但滤料不用换了,药钱省下了,层流水质也非常好,甚至优于刚投产时的水平。就这一项节约成本近100余万元。
“通过这件事也让我更加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出现问题时不能教条、机械地照搬工艺要求,要敢于质疑,敢于实践,因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杨区长感慨地说。
综合水处理中心西区的稀土磁盘水处理站主要负责处理1580热轧生产线的浊环水,从装有层流高速过滤器的厂房出来向西,经过两个养着上百条漂亮锦鲤的水池,再穿过一座建筑物,就到了这里。
杨区长告诉记者,为了处理平流池的底泥,前年我们改造新上了一台卧螺离心机。离心机投运后,因其采用溜泥槽靠自然重力排泥,常出现堵泥现象,必须人工现场看护并且进行及时清理疏通,严重影响设备运转的连续性。如果从厂家进一套无轴螺旋输送机需要几万元。为了节约费用,在设备室专业和维护单位的帮助下,通过现场勘察、测量,绘制出自制螺旋输送机的图纸、零部件加工图,利用拆下的旧搅拌机的减速机等部件,交由机加工制作、维护单位现场组装,终于自制出螺旋输送装置。
“你看,那就是我们自制的螺旋输泥机。”杨区长指着卧螺机下面的输送机说。“这台机器投入使用后,输泥效果良好,设备运转稳定,不仅节约设备购置费,输泥问题也得以根治。”他自豪地说。
就地取材
用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好的效益
在跟随杨区长参观综合水处理中心各处工作现场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职工们攻关创新所用材料大都就地取材,一些废旧物件,被他们稍加改造后,就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比如,在综合水处理中心环形建筑的二层平台上,共有冷却塔71座,每个冷却塔的阀门上都扣着一个蓝色塑料桶。杨亚辉说,那也是职工们的一大发明。
在以前,这些冷却塔阀门一直裸露在外,尤其是闭式塔阀门,数量多、口径小,长期受大气中灰尘、水蒸汽和雨水的侵蚀。特别是塔上飞溅下来的冷却水,使阀门长期处在一种潮湿的环境中,更加速了阀门的腐蚀和锈死,大大缩短了其使用寿命。而且当阀杆受到腐蚀使手轮不能转动时,还造成阀门打不开或关不上的现象,从而对生产造成影响。女工张九凤看到地上放着一堆等待回收的装缓蚀阻垢剂的空桶,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把空桶上部切开,扣在阀头上当做防水罩,不就解决了阀门裸露在外的问题了吗?”这个办法得到了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大家利用工余时间把废旧的空桶上部切开,并且用抹布把桶内残留的有腐蚀性的药剂擦干净,制作出一个个简单实用的阀门防水罩,扣在了300多个阀头上,很好地解决了阀门容易腐蚀的问题。因为有了防水罩,阀门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既保证了系统运行调控的需要,又减少了阀门更换及检修费用,每年可节约成本30余万元。
再比如,在综合水处理中心南区的厂房里,记者看到一些电机罩子外壳上拴着一根彩色塑料带在上面飘着,一时疑惑不解。经询问杨区长得知,这又是职工们一项小发明。
原来,在这个厂房里,蒸发和汽化两个系统电机为变频电机,电机的冷却靠独立的风扇吹着降温。如果风扇出现故障不能转动,则会致使主电机温度过高,易造成电机烧毁。但是,由于风扇位于电机罩子里,值班工在巡检时,必须用手摸罩子感觉是否有风,才能得知风扇是否转动,工作麻烦且不安全。如何不用手摸就能直观地知道风扇是否转动?青工闻[FS:PAGE]庆春经过一番动脑筋,想出一个妙招,在每个变频电机罩子外壳上拴一根彩色塑料带,如果塑料带在上面飘着,就证明风扇在转,如果塑料带不动,就说明风扇不转,值班工巡检一眼就能准确判断出风扇电机是否正常运行。可以说一条小彩带,解决了大问题。
不知不觉间,一上午就过去了。看到记者意犹未尽,杨区长说下午要去作业部开会,安排专业员王志立带着记者再转转,并建议记者找南区班长净晓星聊聊,此人在综合水处理中心可是大名鼎鼎。
企业就是咱们的家
下午,王志立———一位皮肤白皙、操着迁安本地口音的小伙子,在了解到记者上午的采访内容后说道:“我带你到电工岗位看看吧,他们有一些创新项目,我觉得效果不错。特别是在保证安全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在王志立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综合水处理中心中区配电班组。
“这是王帅,配电班组电工。”王志立拉着一名身材魁梧的青工介绍给记者。
“王帅,把你们自制的绝缘操作手柄拿出来,让我们瞧瞧。”王志立对王帅说道。
“好,你们看,就是这个东西。”王帅边说边从工具箱里取出一个工具。记者看到,这是一把用三层绝缘板粘在一起、外边又用黄色绝缘胶带缠上形状像Z形的手柄,两端各有一个豁口,如同两个鸭子嘴。
别看东西不起眼,在操作时还真是方便实用,保护了人身安全,我操作一遍,你们看看就知道它的功用了。王帅说着,带着王志立和记者进入了旁边的一间低压配电室。
配电室很大,里面有许多配电柜。王帅打开其中的一个,把绝缘手柄上面的“鸭子嘴”伸进配电柜里的断路器上面演示着。
“以前没有制作这个绝缘手柄时,我们电工只能用手直接操作断路器,每次操作时都提心吊胆,生怕触电。现在发明了它,操作的时候心里踏实多了。”王帅对绝缘手柄赞不绝口。
从配电班组出来,记者向王志立提起了净晓星师傅。
“你说净师傅呀!他可是我们综合水处理中心的大发明家,曾荣获两届首钢劳动模范,总公司在我们这里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学习创新工作室,我也是工作室的成员。净晓星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围绕生产运行中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创新攻关活动,到目前共完成了30项课题攻关项目,其中三项已获得国家专利,一项获得总公司好建议二等奖,为公司增收节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王志立对净晓星及其工作室的情况非常了解。
在综合水处理中心南区厂房里的一隅,王志立领着记者找到了净晓星,此时他正在和班组成员琢磨着改造一个水系统的运行方式,十分忙碌。在他的工作间隙,记者和他攀谈起来。
“我听许多人提起您,都称赞您为工人发明家,光发明专利就有好几个,您是怎么取得这么大成就的?”
“说我是发明家有些过誉了,在我们综合水处理中心,人人都是创新主体,处处都有创新课题。谁没有几个小发明、好建议、好点子呢?我只是他们其中一员。我觉得一个人在企业里工作,干什么就得琢磨什么,干什么就得吆喝什么,干什么就得把它干好。企业就如同是咱们的家,既然是家,过日子就得精打细算,就得处处为它着想。这样,每天上班后,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卯足了劲,为企业去贡献你的全部聪明才智。”净晓星的一席话,让记者看到了一名老职工对企业的拳拳之心,也明白了综合水处理中心的职工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创新成果,完成了那么多的攻关课题。(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