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建筑行业 |
|
建筑、工业和交通号称我国能耗三大户,而建筑能耗更是首当其冲,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建筑能耗也随之水 |
据从东莞市环保局获悉,目前,全市共有环保企业612家,涵盖了环境服务业、环保产品、环境友好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全市环保产业产值近35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品销售产值达411亿元。
环保局有关负责人称,东莞将重点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资源综合利用体系、环境服务体系、环境友好产品生产体系及环保产品生产体系,力争至2020年实现全市环保产业产值12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3.0%,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全面提升。该负责人表示,东莞近年来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均保持在3%以上,2005-2008年连续4年内,财政累计投入环境保护资金250亿元;2009年推出的1083亿元投资项目中,涉及环保领域的有6项,共计272亿元,占总投资的四分之一。社会投入方面,投入100多亿元建设了38座污水处理厂及相关配套截污管网工程,以BOT形式投1个多亿建设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投入3.5亿元建设黄江污泥处理中心。
此外,建立东莞市环保产业协会,引导协会参与制定行业规范、行业标准及参与行业管理。目前,协会共有会员企业68家,涉及环境污染治理、污泥处置、医疗废物处置、污水处理、环保能源研发与销售等,已成为全市环保企业经验技术交流的重要阵地。
不过,东莞燃煤电厂的脱硫除尘、降氮脱硝、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技术装备等关键技术基本依赖引进。东莞环保产业对“外脑”的依赖程度,让东莞治污的资金流倾泻到更多拥有治污技术的地方,留在东莞的只有冰山一角。
以环保资质机构为例,到去年底,东莞共有26家企业取得了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仅东莞市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中心一家单位取得了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相对于庞大的项目需求,不少环评报告都由广州、深圳等地企业承担了。
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本地多数的环保企业竞争也停留在低端,部分甚至不具备法定资质的企业进入市场,不正当竞争现象比较普遍。
除了技术,资金也是众多环保企业眼中的拦路虎。
尽管东莞市经济实力强大,拥有充足的民间资金,但由于缺乏成熟的市场规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中小型环保企业引入外部资本十分有限。
“环保企业融资,比一般的高新技术企业更难。”一家环保公司负责人叹道。作为环保产品,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时候是很少的,“黑烟少了,有什么用”。与一些电子企业相比,环保产品不少是无形的影响,缺少实实在在的产物,更难获得融资渠道。
2011年,东莞共投入环境技术研发经费57292万元,其中2020万元来自政府、41820企业自筹、3451万元来自金融贷款。从这一数据看来,环保领域获得贷款是少之又少。
遭遇融资难、推广难,这与环保产品往往担任“配角”有关,这也是环保企业遇到的困惑之一。因为环保投入和产出的间接性,企业在选择环保产品时,常常是在政府环保政策的压力之下实施的,缺乏主动性;而在大型项目触动环保红线时,政府为了追求GDP,环保往往会做出让步。这种游离在经济增长和良好环境中的尴尬地位,也让不少企业家心怀忐忑。(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