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改造讯息 |
|
石灰画出的方格中,均匀地覆盖着水泥。庞大的修路机具后面,工人正在忙碌。修路机具前面,是一台大型水车,一根水管连着水车和修路机具。远处,压路机和平地机正在碾压路面。
随着巨大的轰鸣声,这台庞大的修路机具发动了。伴随着腾起的淡淡烟尘,机具一路前行,下方原本平坦的路面变成了混合料,重型压路机紧随其后一路碾压,俨然已是密实平坦的新铺路面。
“这是我们在改造省道106线西线(即眉山城区至洪雅段)中运用的新技术就地冷再生。”施工方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总工程师黄建平说。
黄建平告诉记者,这台庞大的修路机具是从德国引进的“维特根”冷再生机,是集铣刨、拌和、整形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设备。“冷再生机将路面旧面层铣刨并破碎为细粒径砂石料,同时喷洒前面水车引过来的水,水泥、水、砂石料三者在原地拌和均匀形成稳定的混合料,并进行初步整平,冷再生机后面紧跟一台压路机进行压实,所有工序搭接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这种新技术有什么优势?黄建平说:“传统施工方法需要破碎、翻挖、补强,将旧沥青路面和旧结构层全部挖除并完成清运,然后再重新做基层和面层,这样不仅工程造价较高、施工工期较长、污染环境,并且需要中断交通。而用就地冷再生技术,利用冷再生设备,在常温下,就地连续完成对旧铺层(路面和部分基层)的铣刨、破碎、添加料、拌和、摊铺等工序,一次成型,节省了装卸搬运等环节。”
黄建平表示,利用就地冷再生技术,省道106线丹棱至洪雅段的路面改造能节约22万方砂石,“用常用的运输车,要运送近万次。”
据市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办负责人介绍,运用就地冷再生技术进行路面改造,在我市尚属首次,“20多公里的路面改造全部运用就地冷再生技术,这在全川甚至全国都不多见。”
据介绍,省道106线眉山城区至洪雅段已于5月22日破土动工,预计将于年底前完成改造。其中,眉山城区至丹棱段进行的是路面修补,加铺9厘米厚的沥青混凝土;丹棱至洪雅段将对损坏路面进行改造,加铺12厘米厚的沥青混凝土。(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