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木桶效应”困扰我国整个建筑节能产业
时间:2009-7-5  来源:中国节能产品网  
随着第十九个节能宣传周活动的举行,建筑节能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建筑能耗已经和工业能耗、交通能耗被公认为三大耗能产业。专家预测,按照目前能源总需求量的预测数据,到2020年建筑能耗将消耗10亿吨标准煤。如果我们再不注重建筑节能的话,11年后,中国建筑内的能耗,比三峡电站34年的发电量总和还要多。我国建筑能耗目前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并呈上升趋势。建筑节能行业的现状到底如何?在未来的十几二十年里是否能够扼住建筑能耗的增长势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
  节能产品不等于节能效果   
  来自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潜在的节能市场规模达2亿元。特别是名目繁多的节能产品,节能技术让人眼花缭乱。与此同时,开发商采用单一的节能设备和技术,提高了成本,并以此为卖点推销给消费者,甚至推出“零能耗”住宅。大多数人都认为,节能产品、设备和技术用得越多建筑节能的效果越好。“其实并非如此”,北京市科委可持续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薛志峰博士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建筑耗能70%用于冷暖控制,应用了外墙保温材料就像给住房穿上了‘保暖服’,看似在隔热保温方面更胜一筹。却忽视了夏天的散热功能。夏天穿‘棉袄’,空调费一路飙升。”薛博士反复强调:“建筑节能并不是节能产品的堆砌,就像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两个人一样,每栋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针对某一项目的节能方案不能复制,好的技术要用对位置才能达到最佳的节能效果。”
  “建筑节能中大部分技术都可以在市场上获得”,蓝色海洋太阳能系统设备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博峰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建筑单体节能设计的样板当属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曾参与设计施工的薛博士告诉记者:“超低能耗示范楼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的技术集成平台,综合了多项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涉及到智能围护结构、自然通风、个性化空调末端装置等多项相关技术,集中世界上80%的节能技术。但这种建筑不具有推广性。”以国奥村为例,项目承建公司负责人谭洪起曾透露,当时有20多种成熟方案,每一种方案的建筑成本不同,有的方案(节能效果20%)可能会大大降低成本,有的方案(节能效果80%)可能会提高成本。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一套舒适度高、节能又省钱的房子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从技术层面来讲,我国建筑能耗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技术短缺而是建筑节能的“木桶效应”。单一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并不能截住实际的节能效果这桶水。只要存在一块“短板”或是板间结合不紧密,节能效果就将事倍功半,甚至功亏一篑。长此以往,技术的进步并不能根本改变建筑节能效果。相反,技术应用得当,光门窗一项,应用新型Low-e镀膜玻璃,每年每平方米就可以降低106千瓦/小时的能源消耗。
  近期,财政部会同建设部利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9亿元,对实施改造成绩突出的城市给予以奖代补的奖励。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于2008年4月1日起施行后,国务院又颁布《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家的资金投入和相关法规与现有成熟的技术,好比木桶的两块长板,亟待出现的是能充分联通这两极的整合型中间产业,既能整合整个建筑领域的新能源技术和产品,为开发商打造适合的节能建设设计方案,又能兼顾市场消费群体的承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节能建筑与经济适用的矛盾体。
  节能管理是关键
  “建筑仿佛是一个生命个体,从规划方案、施工建造、运行维护、节能改造直至50—100年后最终拆除,和我们人类诞生、成长至死亡一样,公共建筑的全生命过程更为复杂。”薛博士意味深长的对记者说:“目前国内公共建筑的建设流程基本相同,其中涉及到业主、设计人员、施工方、用户和物业部门。由[FS:PAGE]于多方利益群体和多建设环节的特点,导致公共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存在严重脱节。”例如,很多设计师都不懂暖通设计、建筑节能,而施工图对业主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目前脱节最严重的就是工程验收和建筑试运行。验收目前还是重在“装没装”,而建筑节能的相关系统缺少监管调试,极大的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效果和性能。熟悉建筑节能市场的李博峰经理告诉记者:“只要各个环节有效沟通,建筑耗能降低一半儿还是大有可为的。”
  这种脱节现象反应了现在的建筑节能存在的首要矛盾就是投资主体或者说执行主体和收益主体分离。市场主体具有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倾向。而建筑节能项目虽然综合效益巨大,但投资回收期较长,因此,建筑节能属于市场机制部分失灵的领域,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除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主导作用外,政府还必须采取经济激励政策,借宏观调控“有形之手”来弥补建筑节能市场自身的缺陷。
  如何才能消除这种脱节现象,薛志峰博士提出两点建议:一种方法就是拉长服务链条,从项目立项到运行维护全程跟踪,步步为营。但是事实上这对于业主本身来讲是不现实的。一是专业知识的不足,再有就是成本投入。再有一种方法就是引入节能服务行业进行全程节能管理。目前,为耗能企业找一位“能源医生”已在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进行。上海市已开展合同能源管理5年多,至今已累计综合节能300多万吨标准煤。在重庆,完成节能4%的硬指标催生出一个节能服务新产业。继北京市发改委15日在“2009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上宣布将对大型公共建筑等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规定后,第二天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扶持办法(试行)》,以具体的财政补贴政策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政府的扶持再一次助力建筑节能第三方产业的发展,同时为真正实现中国节能建筑的低端推广迈出了一大步。
  培育一个新行业
  作为建筑节能服务业的一份子,唯绿建筑节能科技投资集团董事长刘玮对记者说:“建筑节能不是基建项目,而是一种新兴行业,我们售出的是技术服务,目的是节能效果而不是单纯的建筑改造。建筑节能不同于工业节能或是交通运输节能,虽然市场大,但是项目小。每一个项目都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具体节能方案。设计出这样一套完整方案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区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消费程度等等。”薛博士则表示:“建筑节能服务业就是能够填补那块短板的中间产业,相应的行业标准也是规范建筑节能行业的要素。”例如,国内在空调系统节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体设备上的能效比研究,而对整个系统还没有一个综合的评价方法。“特别是针对节能效果的评价,由于现场可操作性差,更需要建筑过程中的监管和严格要求。”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广宇研究员告诉记者。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刘世锦:绿色低碳产业需要保持适度
邹骥:绿色低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
院士专家研讨储能破局破卷新路径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1
长沙“宝宝巴士”助力绿色低碳出行
科普行动
长沙“宝宝巴士”助力绿色低碳出
上海电气: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