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警示录 |
|
与高铁项目立项几乎同时上马的丹东火车站综合楼和一座公铁两用立交桥,总投资数千万元,建成仅仅两年多,就被迫拆除和改建,为高铁让路,对于这种做法,当地居民将之戏称为“败家子工程”。
两年的寿命,是何其的短暂,拆掉这些质量本无问题的建筑所造成的巨大金钱浪费和资源浪费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可是短暂如何?叹息又如何?中国从来就不缺少短命的建筑,例如投资2.5亿元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18岁“夭折”;耗资3000多万元,落成不满10年的海南海口“千年塔”沦为了“短命塔”;建成仅13年的江西南昌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数据显示,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能维持25-30年,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平均使用寿命都非常高,英国是132年,法国是85年,美国是80年。对此,有学者感叹,我们拥有5000年的历史,却少有50年的建筑。
当看着纳税人的钱被白白浪费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谁应该对建筑短命负责?也许事到如今,我们不该问谁应该对建筑短命负责,我们应该问,到底该如何做,才能避免此类事情再发生?
如果想真正的解决这个问题,那就要追根溯源,去探究短命建筑频现,根源何在?从丹东“败家子工程”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首先,GDP出政绩的观念根深蒂固。据知情人士透露,铁道部2011年第一季度亏损37.6亿元。造成巨亏的原因与高铁建设有关,有些计划内的高铁项目将被停止。而很多高铁建设也被指是地方“政绩工程”。不禁想到网友的调侃:“平地起高楼创造一次GDP,拆掉再建则创造了第二次GDP”,甚至有个别官员也理直气壮地说:“拆出一个新中国”。
其次,权利缺乏约束,一些地方权力部门对建筑想拆就拆,想建就建,而几乎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权力肆意妄为。在丹东事件中,两年是一个很微妙的时间段,有人曾这么发问,这条高铁是在两年前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几乎与此同时,公铁立交桥也在破土动工,这样大的工程何以在出生时就被判了“死刑”,却浑然不知?
最后,规划短视。丹东市规划局建筑审批科科长刘鹏(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无奈表示,上述办公楼和立交桥选址建设都是由铁路部门完成的,和地方规划部门没有什么关系。像建高铁这样的规划都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地方规划部门很难提前知道高铁的规划。而高铁规划后地方政府还必须支持,所以才导致上述事件的发生。
了解了建筑短命是怎么来的,只要制度完善、监督到位、机制合理、问责有力,相信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建筑短命是怎么没的,然后短命建筑的悲剧才会真正的停止。(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