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行业分析 |
|
早在哥本哈根大会前夕,中国决定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时值十一五收官,十二五开局之年,专家认为:‘十二五’与‘十一五’的明显区别,在于经济的低碳转型问题。
2月8日,发展改革委要求承担低碳省试点工作的5个省和开展低碳城市试点的8个市将各地低碳试点方案纳入本地“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而其用意正是希望试出一条适合中国的低碳转型之路。
“十二五”的低碳转型问题
历经金融危机的阵痛,“十二五”期间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专家认为:“十二五”与“十一五”的明显区别在于经济的低碳转型问题。
目前,认为主要有三种方式实现碳减排,第一种是节能,第二种是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三种则是碳汇。
从结果来看,1990年到2000年这10年里,贡献最大的是“节能”。节能占到了全部贡献的80%。而能源结构的调整,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尽管现在新能源发展非常快,但是贡献仍较小。到2030年,上述比例预计会有变化,节能的比例会下降到70%左右,而能源结构调整的贡献会提高。再到2050年,节能会占60%左右。从全球来看,贡献最大的也是节能,占到54%。
当前,我国目前发展潜力最大的仍是节能。我们应更多地关注节能,这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实现节能有三种方式,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和制度节能。“十一五”期间,技术节能的贡献最大,大概在80%左右,而其主要体现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这一手段仍有潜力可挖,但不会像“十一五”那么容易。因此,“十二五”要实现节能,就要在能源结构上下更大的工夫。
近日,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将有100万盏高效TCP节能灯替代相同数量的居民用低效白炽灯。在当地农民喜庆着换灯之时,相信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背后的变化。本项目发放的节能灯全部由TCP强凌集团提供。涟水强凌节能光源有限公司开发的“强凌节能灯发放项目”于2010年9月24日在联合国EB成功获得CDM注册。这是中国照明行业首个CDM项目。
所谓CDM项目,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项目合作的机制。用通俗的话解释为:在《京都议定书》的游戏规则指引下,由于世界各个地方节能减排的成本不同而形成碳交易市场。买方主要是发达国家,而卖方主要是中国、印度等。国际金融买家通过收购碳资产以赚取差额利润。
该模式为十二五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市场手段。
目前,PCDM已经在联合国网站上公示,江苏即将采用该模式继续推广5000万只节能灯。这种销售模式今后将可能推广至其他低碳产品的销售。
市场化手段实现碳减排目标
目前,市场化手段主要有几种:第一,通过技术的引进,以及更新换代实现节能减排。第二,通过市场化机制进行补偿。低碳转型可能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让另一部分人受益,所以需要靠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如果采取过去行政一刀切的方式,最倒霉的一定是欠发达的省,这样东西部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市场机制如何进行补偿
中国的低碳之路应该是先把市场做起来,有了事实后国家出台相关标准规范。中国目前的碳市场需要三个要素:长期、稳定以及透明。透明是任何市场很重要的一点,建立信用体系。对于市场主体来说,是不是有一个长期的预期是很重要的,之所以目前多是观望情绪,主要是因为京都议定书后期不确定。稳定主要是指规则的相对稳定。
中国碳市场缺乏主体,缺乏碳产品。有了以上要素,才可以形成交易,而后则是国家标准出台以及金融机构的进入。规范的制订最重要的是碳排放的核定,国外碳的标准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形成一套规范但目前仍旧在完善中。目前金融资本这块是一[FS:PAGE]片空白,在中国活跃的多是外国金融机构。只有金融资本的介入,市场才能更好的发展。目前,中信证劵已经开始准备做成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碳买家。(马微)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