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企业行动     | 
           
          | 
       
      
        
  
    作为我国化学工业的摇篮,吉林石化公司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在低碳经济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吉林石化公司突出了集约式、节约式和清洁式的发展思路,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寻求老国企的新突破。 
  产业“加减法”:从“大而全”到集约式发展 
	  像吉林石化公司这样的炼化企业,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进行结构调整,既要注重“量”的优化,更要注重“质”的提升,着力解决“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不断提高规模发展和集成发展水平。 
  在具体实践中,吉林石化公司一方面是做好“减法”,淘汰关停落后装置。装置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创效能力差,是长期制约吉林石化公司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吉林石化公司提出要“断臂求生”,先后淘汰关停了98套能耗高、污染重、安全环保隐患大的生产装置。 
  另一方面,吉林石化公司在发展战略上也坚持做“加法”,做强做优主导产品。王光军介绍,吉林石化公司在大面积淘汰装置的同时,也紧紧围绕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炼化业务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对产业链平衡有重要影响、效益高、产品市场前景好的乙烯、ABS等30个重点装置实施了扩能改造。其中,乙烯加工能力由45万吨/年提高到85万吨/年,增加了下游化工装置原料供给,大幅提升了整体效益。 
  自主创新是“老国企”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吉林石化公司围绕自主创新还开发出了一系列瞄准高端市场需求的一系列产品,如碳纤维、乙丙橡胶等。去年6月14日,吉林石化公司碳纤维厂正式揭牌,填补了我国宇航级碳纤维生产空白。 
  “三低一高”的新型管理方式:从高消耗到节约式发展 
	  消耗高是传统国企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目前,公司上下树立起一个“没有计量就没有管理”的理念,抓住以采购价格低、消耗定额低、费用开销低、销售价格高为主要内容的“三低一高”,强化精细管理,深化管理挖潜,推进了公司管理方式的深刻转变。 
  一是引入“对标管理”的理念实施精细化管理。吉林石化公司提出要瞄准国际先进、国内先进、中油先进、历史最好和设计水平,坚持定性指标定量化,定量指标精细化,全方位开展达标对标活动。 
  二是坚持优化改造,从耗能耗水大户成为节能节水大户。近年来,吉林石化公司实现节能29万吨标煤、节水3300万吨,日节水量相当于吉林市区210万居民日耗生活水总量。 
  第三,以预算管理为龙头,降低费用支出。吉林石化公司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矿区物业员工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制作保洁绿化工具15个种类9万余件,降低费用30%。 
  突出源头预防:从高污染到清洁式发展 
	  记者在吉林石化公司采访时了解到,该公司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把安全环保作为天字号工程,突出源头预防,建立防控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安全发展和清洁发展水平。具体做法主要包括: 
  一是源头预防,强化隐患治理和防控体系建设。在没有相应规范和标准的情况下,公司组织编制了《环境污染三级防控体系技术要求》,利用3个多月的时间,投资4亿元,在20个二级单位针对66套装置、52个罐区组织建成了长达6万延长米的罐区装置围堤、围堰,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装置地坪,有效总容积达11.66万立方米的10座事故缓冲池,以及2座拦污坝。 
  二是牢固树立“事故事件是资源”的理念,深入开展事故反思活动。在反思中,既反思自身事故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又注重学习兄弟单位、国内外同行业安全环保管理经验,深入剖析典型案例,挖掘资源价值,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用自己和别人交的学费,提升全员安全素[FS:PAGE]质。吉林石化公司将十年来的62起典型检维修事故案例汇编成册,进一步提高了员工检维修风险识别能力,有效削减了作业风险。针对90%以上事故事件发生在基层班组的实际,吉林石化公司把安全的功夫下在现场,基础打在车间和班组。以“五型班组”建设为牵动,深入开展“安全型”模范班组和个人评选活动,每月评选一名“安全型”模范个人,重奖10000元;每季度评选五个“安全型”模范班组,给予适当奖励。 
  三是治污减排,强化绿色清洁生产。目前,综合污水排放达标率、废渣处理率连续多年达到100%。 
  通过加快探索“老国企”的发展方式转变,吉林石化公司近年来实现了大发展和快发展,下一步,还将加大探索力度,使企业在低碳经济形势下实现脱胎换骨。(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