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综合资讯 |
|
| 时间:2025-11-14 来源:宿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近年来,宿迁市围绕园林绿化低碳转型开展多维度探索,形成“精野结合、科学低碳”的绿地建管路径,着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生态韧性。
一是理论先行,夯实低碳转型基础。自2021年起,宿迁市先后开展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碳汇能力、生态修复等相关研究。通过对全市5大类51个典型绿地分析,统计不同园林苗木碳汇能力,推荐雪松、乌桕、栾树、梧桐等20种高碳汇苗木品种,总结5种高碳汇绿地配置模式,同时对不同类型绿地养护分类开展“碳足迹”月度监测,计算病虫害防治、施肥、浇水等养护环节碳排量,提出绿地低碳管养优化措施,为园林绿化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实践探索,创新低碳建管模式。鸟悦园项目建设前,专业团队对场地开展调查,摸清物种资源底数,谋划低碳改造方向。古黄河公园管养中施行绿地分级、园内分区的“精野结合”养护策略,依据人与自然需求确定绿地养护等级,公园内划定人类活动区、生态过渡区和核心保育区“三分区”。积极推行“小快灵”绿化废弃物循环利用,采用“公园固定式+道路移动式”处置设备,探索多途径资源化利用,实现园内生态转化、道路机械消纳。
三是总结提炼,推动实践成果转化。在古黄河公园试点基础上,编制《宿迁市公园绿地低碳养护指南》,《指南》明确管养分区与分级原则,实施差异化管养模式,构建低碳管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低碳更新全流程技术措施,搭建组织保障、技术保障、监督保障和公众参与保障“四位一体”支撑体系。下一步,将以《指南》为抓手,推动“低碳科学”绿地管养模式在全市范围内落地实施与推广。
四是多方参与,构建高效协同机制。突破政府单一主导模式,建立“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公众”协同机制,构建社会化共建网络,征集志愿者参与生物多样性观测。因地制宜设置低碳生态科普宣传,结合绿地特色开展赏花、观鸟等自然教育活动,将公园绿地打造为公众学习和参与生态文化的天然场所。 ( 责任编辑: )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