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能源行业紧抓低碳转型“窗口期”
时间:2025-11-11  来源:中国化工报  
  2025年9月,中国在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了更高的减排目标,明确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超过3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6亿千瓦。这意味着,未来10年我国能源系统将步入加速转型的关键期。
  
  面对这一重要“窗口期”,多位行业专家在“2025清华大学碳中和经济论坛”上指出,能源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已势在必行,但企业在能源保供、降碳技术等方面仍面临多重压力,转型之路依然道阻且长。
  
  零碳未来已成必然
  
  绿色低碳已成世界潮流。中国石化集团发展计划部(新能源办公室)副总经理刘应红表示,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65个国家宣布碳中和计划,覆盖88%的全球碳排放和90%以上的经济总量。与此同时,2024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约380亿吨的历史新高,进一步凸显加快绿色转型的紧迫性。
  
  “气候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绿色低碳转型正成为产业竞争新高地。”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能源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震也持相同意见。
  
  他进一步表示,当前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新一轮变革,新能源产业成为本轮变革中大国博弈的焦点。各国围绕能源转型展开政治经济博弈,争夺产业前沿阵地,发达国家将关键产业与盟友间的可再生能源供给挂钩,欧美国家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加征关税,形成以“碳关税”“本土含量”为名的新型绿色贸易壁垒。
  
  能源转型与全球供应链重塑既是挑战,也是中国的重要发展机遇。王震强调,中国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好能源转型带来的新动能,改造提升煤炭、油气等传统产业,同时发展新能源、新材料、ccus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氢能、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推动能源产业实现净零排放。
  
  低碳转型还需克艰
  
  面对发展机遇,能源行业转型形势如何?
  
  据了解,我国能源行业低碳转型路径主要包括发展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减碳两大方向。“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在‘十五五’期间具有较大确定性成长空间,预计新能源消费增长约42%,年均增长7.2%,将贡献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55%以上;然而传统石油石化行业减碳压力相对大,预计2027年纳入强制碳市场,碳配额也将逐步收紧。”刘应红介绍。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总经理助理贾彦兵认为,能源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有三大压力:一是火电面临能源保供和减排降碳的双重压力。2025年前三季度,火电发电量占全国规模以上发电量65%,是我国电力系统的基础支撑和兜底保障;随着火电利用时间和电价下降,“十五五”期间火电发电量将进入平台期,企业经营压力增大,火电企业在全国碳市场的履约成本将逐步升高。
  
  二是新能源的规模发展和经营压力矛盾突出。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提出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即36亿千瓦,但新能源发展和消纳不均衡,部分省区弃风弃光比例偏高,送受端电源结构同质化,新能源大基地建设运营存在制约。此外,新能源项目收益不足,绿电、绿证环境权益收益偏低,全社会共担能源转型成本的观念和力度不足,绿色消费政策激励有待加强。
  
  三是降碳技术创新动能与发展实践不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仍需发力,火电深度调峰高效稳定运行仍需技术支撑;ccus运营成本高,应用场景少,在电力市场和碳市场无法疏导成本。
  
  龙头企业提前布局
  
  作为主力军,能源企业如何扛起千钧重担?
  
  刘应红建议:“主动拥抱绿色革命,持续加强与新能源‘全链条、全过程’融合发展,加快向‘油气氢电热+清洁油品+绿色化工品’综合供应商转型升级,既通过绿电、绿热、绿氢替代实现自身绿色转型,又向市场供应绿色能源和化工品,助力全社会减碳降碳。”
  
  减碳降碳路上,行业龙头企业已率先迈出坚定步伐。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农刚介绍,国家电投积极推动绿色能源与化工、金属冶炼等深度融合,打通绿电、绿氢、绿色清洁能源产品的产业链,建设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创新应用绿氢消纳绿电、绿氨消纳绿氢、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全产业链设计思路。
  
  “国家能源集团攻坚绿色低碳技术,以支撑能源转型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牵引,取得大型煤炭基地生态修复、碳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重载铁路货车、ccus全场景应用等科技成果,建成全球首台百万千瓦二次再热机组,有力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贾彦兵说。
  
  刘应红也指出,中国石化积极布局生物燃料和化工新材料的产业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srca生物柴油技术,建成10万吨/年生物航燃装置;成功开发出己内酰胺绿色生产成套新技术,支持全球单套产能最大的生产基地投产,预计到“十四五”末,中国石化己内酰胺年总产能将突破220万吨。


( 责任编辑: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以设备更新为支点 持续更多绿色动
刘世锦:绿色低碳产业需要保持适度
邹骥:绿色低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
院士专家研讨储能破局破卷新路径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1
广州加快打造绿色低碳美丽城市
科普行动
上期所多方面助力能源产业绿色低
能源行业紧抓低碳转型“窗口期”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