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综合资讯 |
|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食系统连接着生产、加工、消费与生态环境,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其绿色转型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
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总量的8%~10%,若涵盖全产业链则占比更高。传统生产中化肥滥用导致氧化亚氮排放、稻田泡水产生大量甲烷、农机燃油消耗与食品浪费,共同构成生态环境的负担。更严峻的是,我国粮食产后损失率达14.7%,每年损失粮食折合热量可满足全体国人66天营养需求,这意味着减损本身就有巨大的减排潜力。
农食系统的绿色转型迫在眉睫,然而转型之路面临多重挑战,如何突破瓶颈,让绿色转型行稳致远?
政策支持是推动转型的重要保障。政策层面需完善专项规划,将绿色低碳纳入农业补贴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mrv(碳排放测量、报告、核查)标准,让减排成效“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绿色金融、碳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正在逐步完善,统一绿色贷款与债券标准,为农食系统绿色项目提供融资依据。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ll)等创新工具也开始应用于农业领域,如中粮国际通过采购零毁林大豆获得更低利率贷款。然而,资金缺口仍是突出挑战。尤其是中小农户和创新型项目,往往因规模小、风险高而难以获得传统贷款。因此,应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减排。
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力。强化科技创新,加大精准施肥、生物质能利用等技术研发,同时通过社会化服务降低小农户应用门槛,如农机租赁解决电动农机购置成本高的难题加快成果转化落地。此外,还需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链条,促进上下游协同,提升绿色农食产品的供给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农食系统绿色转型,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可实现从种植到流通的全流程数据监测与智能决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生产精准度。例如,智能灌溉系统可根据土壤湿度和气象数据自动调节用水量,减少浪费;区块链技术可实现食品溯源,增强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信任。 ( 责任编辑: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