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理论文章 |
|
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让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关键要依靠新能源和相关的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据清华大学研究机构估算,仅新能源基础设施领域2020年至2050年的累计投资需求就高达100万亿至138万亿元,带动的其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更是不可估量。上海应当利用技术和产业优势,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全球资源配置、高端制造引领、开放门户枢纽“四大功能”,加强低碳环境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既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支撑,又可以抢占技术制高点,做强做大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培育绿色新动能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目前情况看,上海的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总体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还不能适应碳达峰、碳中和所引领的绿色转型需要,也未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集聚度不够。未形成有效的产业群、产业链。《2020年中国环保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上海环保企业数量为173家,环保企业营业收入为588.8亿元,在全国省市中排名第7位,企业数量和规模与北京及长三角的江苏和浙江都有不小差距。二是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环境企业前10家环保a股上市公司中没有一家上海环保企业,在全国绿色环保产业市场中知名度不高,特色不明显。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尽管很多企业看到绿色环保产业的市场前景,纷纷进入这一朝阳产业,但大型国企较多是利用雄厚资本采取购并形式,主要从事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很少有研发团队,缺乏自主创新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民营企业从事领域广、规模小,很少有一业特强的专业公司,有专长的也因为缺乏研发投入而难以做深做强。
碳达峰和碳中和将带来一系列低碳环保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的空间,也是上海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建议上海利用技术、人才和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的优势,把绿色环保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加以培育,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作出战略布局,推动上海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布局建设高水平的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园区打造生态环境产业园,提供综合服务和创新政策,吸引优质环保企业、环保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加速集聚,提升绿色环保产业集聚效应,深化产业链对接,对接上海建设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高产业发展、服务和辐射水平。
积极培育环保龙头企业和专特精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协同,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场景,引导和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向高端发展,做强、做大、做精,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环保材料和大气、水、固体废物、土壤治理修复、生态恢复等领域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支持优质环保企业上市。
建设绿色低碳环保技术研发功能型平台。充分利用上海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研发能力,借鉴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功能型平台建设的经验,加快推进本市低碳绿色领域研发功能性平台建设,以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方式,结合绿色技术银行、绿色发展基金和绿色金融,打通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为创新绿色技术产品的研发、孵化和产业落地推广提供综合服务平台。 ( 责任编辑: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