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
时间:2021-6-25  来源:新华网  
工业是碳排放重要领域,积极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基于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国情,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关键在于尽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将双碳目标统筹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体系内。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处理好四个平衡。首先要处理好发展与减碳的平衡。我国要在尚未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条件下倒逼实现碳达峰,要求我们既要坚定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又要保持稳健发展,兼顾发展与减碳,避免顾此失彼、损失合理的增长空间。

其次要处理好结构优化与产业链安全的平衡。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具有全产业的体系优势,尤其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和经贸环境背景下,这个优势尤为珍贵。要做好减碳目标下结构优化调整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之间的平衡,避免制造业占比过快下降和产业链过早外移风险。

再次要处理好双循环之间的平衡。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着眼于全球,以开放的视野考量不同领域、环节、技术、资源的互补,在立足国内市场和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市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避免“闭门造车”。

最后要处理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平衡。东中西部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层次存在差距,减碳突破口、重点领域、阶段任务差异较大,应正视各区域技术基础、能效水平、环境承载等减碳条件的不同,制定适合本区域的特色化方案,东西协同并进,避免国内区域“碳转移”。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赋予新使命,带来新机遇。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应围绕五个着力点。

一是坚定推进能源绿色化,打造产业绿色供应体系。鉴于能源在碳排放中的核心角色,应将产业用能绿色化放于首位,应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使用比例,坚持化石能源“原料化”方向,探索加大绿氢、绿电(光伏、风电等)等绿色能源使用比例。

二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要调整好三个层面结构:在产业结构层面,调整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提升新兴产业比重,严格执行能源“双控”政策,降低整体碳排放强度。项目结构层面,坚决限制“两高”项目上马,淘汰落后产能。产品结构层面,提升产品整体价值层次,强化质量、功能、品牌提升,降低价值链低端产品比重,以实现单位效益碳排水平降低。

三是重点开展科技赋能,提升产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大力推动重大节能技术研发投入,组织资源进行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专业技术装备水平。

四是推进资源深度循环利用,强化产业末端治理挖潜。在产业源头控制住用能的同时在末端深度挖潜,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同时考虑以集群化方式强化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衔接,降低产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五是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体系,营造低碳绿色产业生态。产业的绿色低碳化建设起点是用能、原材料,末端是再生利用循环发展,中间要素是结构优化、技术赋能。整体过程充满挑战,需要汇聚技术、人才、信息、政策、资金等多方面要素,整合政府、企业、专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构建面向产业、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设立相关平台载体,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生态、优化环境。


( 责任编辑: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院士专家研讨储能破局破卷新路径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杨勇平:因厂施策 协同攻关 多维
李继光:华为以“平台+生态”双擎
 
1
好丽友探索节能减排降碳新路径
科普行动
走进中国节能绿色工厂 探寻低碳
万里同心,共护黄河|60组家庭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