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王辉军:普及推广绿色投资理念 助力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形成
时间:2020-9-30  来源:绿交所  
  新华网: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集碳排放权、排污权等各类环境权益交易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市场平台,自成立以来推出了哪些环境权益交易业务?
  
  王辉军:2008年8月北京环境交易所正式成立,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机构。2020年5月,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北京绿色金融国际中心建设的统一部署,环交所正式更名为北京绿色交易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绿交所已成为国家发改委备案的全国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北京市政府指定的北京市碳交易平台、哈尔滨市政府指定的排污权交易平台,同时还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积极参与全国多层次统一碳市场建设,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协助河南省研究建设用能权交易平台,目前绿交所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环境权益交易机构之一。
  
  新华网:绿交所在推进节能减排、服务开展碳配额交易、发展绿色金融事业等方面做了哪些创新举措?有哪些创新产品?
  
  王辉军:绿交所重点承担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工作。自2013年11月28日开市以来,北京市碳交易试点已完成6个履约年度,交易产品包括北京市碳配额(BEA)、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等,为943家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年度履约任务提供交易支持服务。截至2020年8月,北京市碳排放权配额共成交超过3700万吨,成交额超过15亿元,市场均价和交易活跃度均居于全国七个试点前列。在碳抵消方面,北京碳市场实现CCER交易量约为2507万吨,成交额近1.70亿元,成为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重要枢纽。截止目前,北京碳市场各类碳排放权产品累计成交6243万吨,成交额17.01亿元,成交均价稳居全国第一,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
  
  绿交所自成立以来,非常重视绿色金融的创新工作,顺利推出了碳配额回购融资、碳配额抵质押融资、碳配额场外掉期交易、碳排放权场外期权等多项国内首创的碳金融产品。
  
  绿交所在绿色金融理论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的指导下,2016年牵头成立中国绿金委碳金融工作组,系统开展绿色金融相关工作的政策咨询、基础研究、产品创新和能力建设,发布了《中国碳金融市场研究》报告,并参与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绿色金融术语手册》和中国绿金委绿色金融系列图书的编写。在人民银行研究局和绿金委指导下,绿交所牵头完成并提交了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研究报告及政策建议;与中国工商银行共同完成了商业银行火电行业碳交易压力测试;参与央行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负责牵头“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标准”和“碳金融产品标准”的研究起草;参加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上市公司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的研究起草;完成生态环境部“绿色金融政策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等课题研究工作。
  
  新华网:介绍一下北京碳市场“1+1+N”的政策法规体系的机制设计。
  
  王辉军:北京碳市场从建设之初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十分注重顶层设计,尤其是夯实法规政策保障。通过调研国际碳市场建设经验并梳理分析我国相关法规和基础条件,北京市提出了“1+1+N”的碳市场制度建设框架,具体是指: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北京市在严格控制碳排放总量前提下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决定》、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北京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多项配套政策文件与技术支撑文件。完备的制度建设,为促进北京碳试点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华网:绿交所正在积极推进北京绿色资产交易平台的研究建设工作,为什么要搭建北京绿色资产交易平台?出于怎样的发展战略考虑?
  
  王辉军:要实现绿色金融的规模化发展,就要建立完整的绿色金融生态,搭建绿色资产价值实现的市场化通道,从而逐步催生出绿色金融自生长的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建立绿色资产交易平台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主体的活力,不断激励跑在前头的企业做得更好,同时提供多样化的投融资方式,降低市场搜寻成本,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参与绿色投资。绿色资产交易平台希望聚集起大批国内外优质的绿色投融资机构,建立绿色投资者网络,不断普及推广绿色投资理念。
  
  绿色资产交易平台的搭建,是服务北京建设全球绿色金融与可持续金融中心的基础性市场平台,没有发达的交易场所,就很难有真正的金融中心。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说来,绿色资产交易平台可以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提高绿色项目的融资效率。企业获得绿色融资和金融机构识别绿色项目,都需要具备金融和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配备专门的项目分析服务团队。目前很多企业和金融投资机构都欠缺这方面的条件,绿色资产交易平台可以通过第三方专业服务会员机构,在绿色项目的筛选入库、评估认证以及增信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服务,降低绿色项目投融资双方的交易成本。
  
  第二,加快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接轨。目前,国内外有多个绿色金融相关标准,国内包括不同部门的绿色债券标准、绿色信贷标准以及国家发改委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国际上有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的气候债券标准、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的绿色债券标准以及欧盟正在制定的可持续金融项目分类标准。按照主管部门“高标准、国际化”的建设要求,绿色资产交易平台可以在金融业扩大开放的背景下,将在绿色项目库建设过程中向上述各类绿色金融相关标准开放,通过市场选择促进中外绿色金融相关标准的接轨及融合。
  
  第三,探索绿色资产的价值实现机制。绿色资产的价值实现需要市场化的交易机制。环境权益交易从产业端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在促进低成本减排方面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增强了实体企业的节能减排动力。在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方面,各类金融投资机构将会面临越来越细致、越来越严格的政策要求,绿色资产交易平台可以作为一块试验田,为金融投资机构探索相关的创新产品和市场机制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新华网: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在低碳交通服务领域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王辉军:目前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600多万辆,研究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绿交所成立十多年来,一直在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两大方面积极助力北京低碳城市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低碳交通方面,受市区两级政府委托,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财政补助资金管理细则》《北京市促进高排放老旧柴油货运车淘汰方案》等政策,绿交所已连续多年开展北京市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北京市新能源车补贴发放、顺义区老旧车油改电置换办理等绿色公共服务工作。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交易办理平台共为127.6万辆车发放了补贴,实发补贴金额103.33亿,兑现企业奖励凭证约20多万张,超额完成北京市老旧机动车淘汰的任务目标,实现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物年减排超过70万吨,其中氮氧化物年减排超过7万吨,形成了良好的环境效益。
  
  2020年3月2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进一步促进高排放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方案(2020-2021年)》的通知,对淘汰国三排放标准汽油车的车主给与补贴。该政策已经实施了近6个月,截至到8月底有约2.7万名国三车主申请了政府补贴,其中约2/3的国三车主选择报废老旧机动车,有1/3的车主选择转出。
  
  同时,绿交所还为北京公交集团开发了LNG公交车替代CCER项目,并实现了减排量的签发和交易。
  
  新华网:除了绿色公共服务,绿交所还在低碳生活方面推出哪些新模式?
  
  王辉军:近年来在低碳生活方面做的比较成功的是协助蚂蚁金服推出的“蚂蚁森林”项目,并建立起了支付宝碳账户,通过碳普惠方式动员为西部地区荒漠化防治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绿交所已经为“蚂蚁森林”、钉钉、闲鱼、高德地图等蚂蚁金服及阿里系项目开发20余个低碳应用场景减排方法学。与此同时,2020年6月5日,北京绿色交易所、微众银行、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发布“绿色出行普惠平台”,以碳减排、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为基础,鼓励用户绿色出行的环保互联平台。
  
  2020年8月28日,在“绿色出行普惠平台启动会暨2020绿色经济发展论坛”上,“绿色出行普惠平台”宣布在深圳启动上线。绿色出行普惠平台引入公益、金融、保险等多种激励机制,帮助用户建立碳账户,按日记录停驶行为,精准量化减排量,同时通过碳交易原理,使用户获得碳积分兑现奖励,将碳普惠机制落地。
  
  新华网:绿交所自身业务处于环境和金融交叉领域,属于创新发展领域,当前形势对于环境权益市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吗?
  
  王辉军:绿交所业务主要涉及新型环境权益市场、金融市场绿色发展、绿色环保服务行业三个重点方向。尽管当前形势对市场环境产生了显著冲击,绿色金融的市场环境也不能例外,但整体上绿色金融市场环境依然向好。我国对于绿色发展的需求刚刚起步,绿色金融体系刚刚建立,境内市场上绿色投融资的资金规模还远远没有达到一个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程度。此外,未来几年内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将推动绿色投融资活动的活跃。
  
  绿交所将积极争取有利政策和市场机会,持续做好环境权益交易、绿色公共服务、低碳发展服务和绿色金融服务,不断满足政府(G端)、机构(B端)、个人(C端)的生态环境服务需求,服务北京低碳城市发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为绿交所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责任编辑:李婷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刘世锦:绿色低碳产业需要保持适度
邹骥:绿色低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
院士专家研讨储能破局破卷新路径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1
好丽友探索节能减排降碳新路径
科普行动
以低碳发展驱动产业绿色变革
践行节能低碳 铅山县英将乡在行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