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环保技术 |
|
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科学研究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研究成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背景》(中、英文版)于4月19日正式出版发行。 该研究成果认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不仅仅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更是中国自身绿色发展理念的海外实践和主动作为,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然选择。 中国科学院“丝路环境”专项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表示,由于沿线地区地质地理条件复杂多样,科学认识其差异巨大的地理格局是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基础。水是沿线很多国家发展的制约因素,而自然灾害风险是很多地区重大建设项目不能回避的问题。沿线地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增长态势;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大。与此同时,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强,发展需求和发展潜力巨大,正在形成比较清晰的劳动地域分工和紧密的贸易网络。因此,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走生态文明之路,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唯一选择。 刘卫东介绍,为支撑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中国科学院于2018年初设立了“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科学研究专项。该专项的目标是阐明“泛第三极”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变化及其影响,评估重点国家和重点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路径。将围绕水、生态和人类活动,聚焦五大科学问题:如何应对绿色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如何科学认识和防范环境灾害风险、如何调控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生态与环境的协同演化、西风与季风作用如何影响环境和水资源变化等,着力解决环境变化机理、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 该研究成果回顾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进展,简述了沿线地区概貌以及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必要性,并紧密结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系统地阐述了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背景与特点。它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及空间格局、基础设施联通、经贸合作、灾害风险、贫困与可持续生计等方面,图文并茂地为读者勾勒出了沿线地区的总体特征、自然基础和发展态势,是认识沿线地区和探索其绿色发展途径的重要参考文献,力图为沿线国家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提供科学基础。 同时,该成果还研发了定量评估“一带一路”建设进展的“中科连通性指数”。 在《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背景》出版发行当日,还举行了“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刘卫东强调,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领域之一。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孙鸿烈院士、国际区域联合会副主席陆大道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秘书长邓勇研究员以及来自国家开发银行、商务部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的数十位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责任编辑:李婷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