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学校行动 |
|
贵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霍健康同时接到了两块牌匾,一块是“贵州省环境教育基地”,一块是“贵州省绿色大学”。霍书记说,这两块牌子是在学校播下的两粒绿色种子,学校的任务是要让它们在全校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将来,让这些为人师的学生把环保理念再播撒到他们的学生中,在更广泛的天地里开枝散叶。
贵州师范学院于2009年底搬进了新校区。虽然是新校区,但教学楼、食堂、宿舍和原来相比,并没有显得多么豪华。墙体和地面没有强调装饰,房屋也没有追求空间的宽敞。但是,校园建设省下的钱都用在了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的安装以及购置太阳能路灯等环保设施上。
在校区内,树林是最常见的景致。走到哪里都能看见郁郁葱葱的绿色,学校92%的绿化率让“绿色大学”在字面意义上已经实质名归。
霍健康说,学校是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领》和《教育部关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的指导下,按照节能、生态化要求,进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环保设施的建设使用,其节约能源和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环保习惯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仅仅学校采用空气源热泵供热系统为学生集中供应热水这一项而言,以每天提供热水160立方米计算,就可节约供热水电能5760度,每年可节约供热水电费100余万元。
再比如,校园内阅报栏的灯管是与路灯相连的,与路灯一起实行全自动智能化的分时管理。以每度电0.6元计算,一年仅照明就可节约电费27.16万元。
这一系列数字说明了建设节约型高校为贵州师范学院带来的巨大财富。
贵州师范学院从贵阳市区搬入位于乌当区的新校区,建设节约型低碳校园的理念就始终贯穿在校园设计、建设的方方面面了。比如,学校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由物管公司对日常的能源消耗进行计量,利用校园智能一卡通对学生用水用电实行全面的计量管理。学院基建处处长刘惠安告诉记者:“学生打卡用水用电,目的是通过价格杠杆促使他们养成节约能源的习惯。”
在贵州师范学院女生宿舍的公共洗漱间,大学一年级学生马蓉用手中的智能卡一刷,白花花的水便立刻从水龙头流出来了。马蓉说:“打一盆热水只要两分钱,虽然花的钱不多,但刷卡用水这种方式却能鞭策我们节约用水。”
智能卡不仅能打热水,而且可以买电。马蓉告诉记者,学校每月会向每位学生免费提供5度寝室用电,超出的部分就要由学生自己掏钱购买了。“只要不乱用,每月人均5度电完全够用,目前我们还没有出现超额的情况。”马蓉说。
而对于学校制定打卡消费水、电的做法,学生们并没有感到突兀,因为在入学之初,他们已经接受了系统的节能知识培训。“每位新生都要接受节能知识培训,我们希望他们在入学之时就树立起节约的意识。”刘处长说。
他还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建设节约型校园,学院还将陆续对教室和办公室实行分时用电管理。以教室为例,除了临近期末考试时,所有教室晚间全部开灯供学生温习功课,平常只开放部分教室,然后根据当天晚自习人数情况开放教室。
游超颖是贵州师范学院学生环保协会的指导老师,只要一有空,她就和环保协会的同学一起在“文明监督岗”执行义务监督。最近一段时间,他们监督的主要内容是监督学生们主动分类投放垃圾,方便学校更有效地进行垃圾回收处理。
环保协会是贵州师范学院最大的学生社团,以“人人皆是环保者”为协会宗旨,相继开展过“停电1小时”、“低碳减排”等宣传节约、低碳的活动。游超颖认为,即便环保协会倡导的是一个很小的环保举动,也能在学生心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每到月末,她还会与环保协会负责人商讨下个月的环保主题活动。
贵州师范学院有一个特殊的陈列馆,里面摆放着20多年来学生们采集制作的各种生物标本,这些标本包括了所有能在校园[FS:PAGE]里找得到的植物,还有学生们开展社会实践时采集的土壤、岩石、动物等。陈列室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很珍惜这些标本,一个不漏地从旧校区小心翼翼搬过来,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和大自然情感交流的见证。
霍书记认为,“绿色大学”的主旨并不该只停留在节能、绿化等具象的数字上,“绿化”是要让学生在意识上变成“绿色”,并担负起传播“绿色”的责任,这才是“绿色大学”应该做的事。
首个“绿色大学”的诞生,对贵州的环境宣教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贵州省环保厅副厅长翟春宝说,师范学院是国家培养教育师资和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这使得贵州师范学院在环境宣传教育模式上具备了典型的代表性。创建绿色大学,倡导低碳环保,贵州师范学院必将成为培育播撒绿色希望人才的摇篮。(记者:梁隽)
编辑点评
绿色大学培育绿色希望
李维
从校园规划避免铺张浪费,到校园建设大量使用节能设施,贵州师范大学用实际行动推进了节约型校园的建设,让“低碳”这个词不再停留在书面上和口号中,而成为了师生们的自觉行为。
有人曾经算过一笔账,如果全国近千所高校都成为“低碳大学”,一年便可节省约210亿元。但其实,在大学校园里践行节约的意义,远远不只是省下金钱而已。学校的行为,影响着生活在这所大学中的每一个将来成为社会中坚力量、重塑社会价值观的学生。尤其在这样一所师范院校,它的作用就更不能小觑了,因为这里的学生肩负着传播绿色的责任,他们的绿色世界观将会把绿色的种子播撒给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