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调查显示九成人不懂低碳含义 家庭耗能是排碳大户
时间:2010-7-8  来源:新华网-生命时报  
    您认为“低碳”的含义是什么?
    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有害物质的使用量和排放量。24.8%
    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10.8%
    环保的另一种说法 11.5%
    泛指节约能源消耗 52.9%
    您认为低碳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与生活息息相关 56.88%
    在某些方面相关30.2%
    关系不大,那是政府的事12.92%
    您会时刻提醒自己注意低碳吗?
    12.7%的人不会
    27%的人会
    60.3%的人偶尔会
    您认为哪些行为可以减少碳排放?
    当“宅男”or“宅女”11.1%
    少吃外地食物11.2%
    少买衣物12.2%
    养花草16%
    拒绝一次性用品12.9%
    节约水电10.3%
    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 26.3%
    您认为低碳会影响生活质量吗?
    不会12%
    不一定32.9%
    肯定会55.1%
    (受访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宋国君  北京环境科学院大气所所长 彭应登)
    如今社会上,大概没有谁不知道“低碳”二字,但如果让你将“低碳”概念具体化,你能说清楚吗?近日,《生命时报》联合搜狐、新浪、39健康网、《12580生活播报》进行的大型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63128人中,九成人其实不懂低碳的真正含义;能够时刻提醒自己践行低碳的人,也不超过三成。
    似乎是因为太多的宣传将“低碳”与“节能减排”连在一起,以至于在人们的心中,这两个词就应该是同义的。
    在调查中,52.9%的人选择了“泛指节约能源消耗”一项;还有24.8%的人选择了“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有害物质的使用量和排放量”;11.5%的人认为“低碳”就是“环保的另一种说法”;而作为正确选项的“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仅有10.8%的人选择。
    彭应登对此解释说,确实很多人搞不清楚“低碳”的真正含义。准确来说,低碳是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避免温室效应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相比之下,环保的概念更广,还涉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很多方面。所以说,低碳只是环保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环保的全部。
    宋国君则认为,弄不清低碳的概念,可能也跟大多数人不了解“低碳”一词出现的背景有关。“低碳”概念的提出源于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排碳能源多为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仍然按照现在的“高碳”状态生活,大概不过百年就会被用光。其次,有人认为,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造成地球变暖的原因之一,不管这种说法是否确实,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至少能使地球变暖的风险降低。
    虽然多数人搞不清楚低碳是怎么回事,但不可否认,作为迅速“火”起来的流行词汇之一,这两年,“低碳”与生活相关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我们的调查中,仅有12.92%的人认为低碳“是政府的事”,56.88%的人认为,“低碳”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只不过,“认识到”与“做到”之间总会存在很大距离。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能随时提醒自己注意“低碳”的人占约27%,偶尔会做的人为60.3%,12.7%的人则从未想过要将低碳融入自己的生活。
    对此,彭应登表示,现在民众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知行难统一”,要求别人做到很[FS:PAGE]容易,提醒自己做到却很难,更不用说人人加入到践行低碳的行动中了。“所以,作为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研究者,我很想呼吁大家,勿以贡献小而不为。践行低碳,是每个人的义务。”
    家庭耗能是排碳大户
    一提到减排,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少开车。这一认知也在我们的调查中体现得极为明显。相对于“拒绝一次性用品(12.9%)”、“少买衣物(12.2%)”、“少吃外地食物(11.2%)”等选项,选择“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的人明显多于前者,为26.3%。
    然而,仅凭少开车,能够为“低碳”做出的贡献还是比较有限的。有数据显示,目前一般家庭能耗导致的碳排放量,占到家庭碳排放总量的2/3,而家庭能耗中用电占3/4。因此,要减少家庭碳排放,首要的是节约用电。实际上,所有与能源消耗有关的行为都会影响到碳排放。这里说的“能源消耗”可以是直接行为,如开车时会烧掉汽油,开太多灯会费电;也可以是间接行为,如家里买了太多不穿的衣服。因为衣服的生产会消耗能源,废弃衣物的处置同样需要消耗能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买来过多衣服又不穿,就是在浪费能源。
    同样道理,总吃外地食物,会增加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买了很多房子闲置着,会增加房屋建设中的碳排放。现在,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偏重于油脂、畜禽肉类等高热量的食物,它们的生产不仅会消耗更多能源、排放更多温室气体,还会导致肥胖的发病率随之升高。而后,肥胖者又开始买同样要消耗能源生产的减肥药,或是到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上进行瘦身消费,结果就是再次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可以说,你生活中很多不经意的奢侈与浪费,都不仅仅是费钱,也是浪费资源的“高碳”行为。
    不过,践行低碳不应该局限在降低碳排放上,还应该尝试用其他的可再生资源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比如利用太阳能等。此外,养花草等植物有消耗二氧化碳的作用,也应该成为降低碳排放系列行动中重要的一环。
    低碳不用降低生活质量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再让人们过回简朴的生活似乎不太可能。但看看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行为,无论是少开车,还是少买衣服,又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数据显示,约55.1%的人认为,要“低碳”,就一定会影响生活质量。
    两者注定是对矛盾吗?其实倡导低碳生活,并不是要以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而是在保证人们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生活中日常小事着手,降低碳的排放量。比如,低碳生活不是不让用空调,而是把空调定到合适温度,以降低能耗。此外,很多零排放绿色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隔热层可以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且能保持很长时间。这样就在不影响生活舒适的同时,又减少了碳排放。即便有些可能会影响到生活享受的做法,也可以把握一个“度”.比如,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并不是一概反对汽车进入家庭,而是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由此可见,过低碳生活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从某些方面看,生活品质可能还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还有一点不得不引起重视。现代人衡量生活品质高低与否的标准,多集中在金钱多少、房子大小、衣服贵贱等物质方面。当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就会导致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而这种过于物质化的价值观,自然容易导致人们产生低碳生活会降低生活品质的结论。
    若能换个角度,将生活品质的好坏与帮助他人多[FS:PAGE]少的获得感相联系,这种落差就会小很多。所以,践行低碳,在某种程度上说,还是改变价值观的一个契机。
    低碳后病也少了
    低碳的也是健康的——这句话对每个践行低碳的人,都应该是适用的。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低碳生活不仅可以使地球的环境更优美,更有生命力,而且会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低碳是节约、节能减排、无污染的健康生活方式。比如,低碳可改变人们奢侈浪费,高蛋白、高脂、高热量的饮食习惯,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并有效改善个人健康状况;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或以步代车的绿色出行方式,可以让人们更贴近大自然、增加户外运动。
    还有更细节的一些做法,如不频繁洗澡,有助于维护皮肤表层的保护膜;不烘干衣物,而用日晒的方法,有助于衣物的杀菌、除菌;戒除一次性用品,可以减小劣质物品对身体伤害的可能性。
    低碳代表未来生活的方向,它是技术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转变。技术是可以改变的,也会一直进步,但人的欲望需要控制,不然,技术永远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就会超过地区的承受能力。因此,每个人都是低碳的责任人,也都可以是低碳的倡导者。(张 芳)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杨勇平:因厂施策 协同攻关 多维
李继光:华为以“平台+生态”双擎
全国政协委员敖宏:推动商用车轻量
李文辉代表:建好用好绿色氢基能源
 
1
好丽友探索节能减排降碳新路径
科普行动
探索“储能+未来技术”零碳产业
凤阳县为绿色出行赋能续航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新“国九条”:以资本市场
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