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空气净化 |
|
省钱、环保,多年来很多机动车车主选择“油改气”。然而,国家质检总局等六部委近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油改气”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拟叫停机动车“油改气”,各方舆论争议不断,业内生意骤降,不少企业几近倒闭。
“油改气”行业为何命运如此多舛?该行业存在哪些问题?最终何去何从?
在市场与政策的博弈中顽强生长
“‘油改气’的问题很有意思,一方面是政策的限制,另一方面却是市场的不断扩大。”吉林省社科院经济所退休研究员、节约网创办人李晓群2月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油改气”,就是给常规燃油车加装一套燃气供给系统,车主可以在烧油和烧气之间自由转换。据业内人士介绍,1999年左右,“油改气”行业兴起,自2005年起,国际油价从20~30美元/桶一路飙升至100美元/桶上方,该行业也进入发展高峰期。
“就说去年这个时候吧,93号汽油大约7元/升,天然气是4.42元/立方米,一般1.1立方米天然气的效能与1升汽油相当,‘油改气’后,每百公里最少可节省30元燃料费用,一天跑400公里的话,就能省120元钱。”长春一位出租车司机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由于可大大降低用车成本,在油价高歌猛进的年代,很多私家车主加入了“油改气”大军。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天然气汽车的保有量达到300余万辆,其中个人“油改气”的,约占半壁江山。
强劲的市场需求,令“油改气”企业遍地开花,但在很多地方,这一市场只能在“地下”繁荣。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机动车已登记的结构、构造或者特征,如违反规定,将给予一定处罚,且不予年检。由此,各地一度普遍出现一个奇怪现象——质监部门为正规“油改气”企业发放了许可证,交管部门却在对“油改气”私家车主进行处罚。2006年全国曾大范围叫停过一次“油改气”。不过,在市场倒逼之下,近年来不少城市或松动政策,或干脆放开限制,山西等省甚至还曾为“油改气”车主发放补贴。
多地政府态度的悄然转变,来自于治污的压力。据有关研究,比起燃油车,燃气车尾气中各种有毒有害物综合排放可降低约85%。
征求意见稿引发各方质疑
“自本文发文之日起,不允许继续进行在用机动车‘油改气’”,征求意见稿一出,便引起各方质疑:省钱又环保,为什么要封杀?
根据征求意见稿,叫停“油改气”是由于不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和《车辆生产企业和产品公告》相关规定、监管制度不完善、改装企业能力参差不齐、使用的车辆燃气专用装置缺少有效质量保障及检测等原因,无法保证车辆的安全性能及合法使用,各地“油改气”车辆事故时有发生。此外,目前列入工信部公告的国内燃气汽车生产企业已超过40家,产品已能满足市场需求。这可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安全性、合法性、市场需求。
“油改气”安全与否?理论上说,天然气的燃点比汽油高出200℃,且因其比空气轻,稍有泄漏,便会向大气中扩散,迅速被稀释,不易达到燃烧界限,安全性较汽油高。
“车用燃气钢瓶外面包裹着玻璃纤维外壳和缓冲泡沫,可防止在事故中因冲击受损,因此,只要选用正规厂家的合格钢瓶,并正确使用,大可不必担心。”业内人士表示。
“油改气”行业在10余年间的急速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以长春为例,一位从业者告诉记者,长春市区内拥有质监部门核发资质的“油改气”企业不过20多家,但实际在从事此项业务的不下80家,由于竞争激烈,价格战愈演愈烈,钢瓶和套件的来源、质量有差别。
据悉,长春这一市场起步于2002年,2006年有关部门才开始加以规范,要求[FS:PAGE]改装企业必须具备许可证、钢瓶重量不能超过整车重量的5%、改装车辆的燃气钢瓶要2~3年检验一次等。但因早年加气站少,车主多选装80升、100升钢瓶,若更换小容量钢瓶得再花钱,定期送检钢瓶还得花钱,所以相关规定难以落实。
一位已从业15年的“油改气”老板对记者表示,如果政府能加强监管、加大打击力度,上述问题都能解决。长期以来,一些监管部门互相掐架,并未切实履责,现在又联手叫停,难免有“懒政”之嫌。
至于“油改气”的合法性问题,很多人观点一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又很严重,机动车改用天然气节能又环保,国家对此应予鼓励,政策法规的制定往往具有滞后性,应该尽快完善相关法规,而不是反其道行之。
提到“目前国内燃气汽车生产企业和产品已能满足市场需求”,受访者则大多认为这种说法根本难以服众。“果真如此的话,‘油改气’市场早就自生自灭了”。
是否“重迎转机”需拭目以待
虽质疑声不绝,但对“油改气”行业而言,征求意见稿已带来“灭顶之灾”。
长春一家中等规模“油改气”企业老板告诉记者,原来他们每月能接80多单生意,油价10连跌后,每月还能改20多台私家车,自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几乎没有客户。
据悉,目前不只各地“油改气”生意降至冰点,全国80多家燃气钢瓶厂有不少也已停产。
吉林省某汽车燃气设备公司刘经理认为,征求意见稿要求“今后各地新增的燃气汽车,应是汽车生产企业生产和销售的车辆”,有保护垄断的嫌疑。“其实原厂生产的燃气车,大多也是委托外面的改装厂在燃油车型上后加装的燃气系统,但售价比同型号汽油车普遍贵1万元以上,和市场上的‘油改气’报价相比,简直就是暴利。”
“要想拿到‘油改气’资质,按照相关部门对技术、设备、场地的要求,没有20万元投入下不来,一旦政策封杀,这些企业怎么办?从业工人怎么办?已经改装过的车辆,售后服务又怎么办?”刘经理困惑地说。
“即便油价已跌回5元时代,但天然气燃烧比较完全、干净,不易产生积碳,能大大延长发动机寿命和机油更换周期,光这一条,也能省下不少保养维修费。”车主老孙告诉记者,他原本有意“油改气”,现在却不敢了。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油改气”行业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没必要因噎废食、因为乱就一刀切,有关部门应一起研究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通过制定产业标准、统一政策法规、全面加强监管,合理公平地推进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各方呼声与意见,已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最近在全国“油改气”行业协会(筹委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征求意见过后,侧重推进相关立法及质量监督和安全监察,“油改气”暂不叫停。不过,因迄今尚无一个“更新”的正式意见出台,“油改气”行业究竟会何去何从仍需拭目以待。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