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中国造林将受益全球
时间:2010-5-12  来源: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人民日报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近日发布了201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主要结果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森林资源位居全球第五,列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和美国之后,为扭转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局势做出了重大贡献。
    森林面积年增六千万亩
    在全球年均减少森林面积约1亿亩的背景下,我国年均增加森林面积6000多万亩,年均增量占世界的53.2%。截至目前,我国森林面积达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增加到20.36%。
    报告在阐述世界森林资源分布时提到,进入新世纪以来,亚洲地区森林面积在上世纪90年代减少的情况下,出现了净增长,主要归功于中国大规模植树造林,抵消了南亚及东南亚地区森林资源的持续大幅减少。在评估世界人工林资源发展状况时又提到,中国近年来在无林地上实施了大面积造林,很大程度促进了世界人工林面积的增长,据统计,2005-2010年世界人工林面积以每年约5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在世界防护林资源变化方面,1990-2010年世界防护林面积增加了5900万公顷,主要归结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面积营造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其它防护林。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称赞中国道:“近两年来,中国每年植的树是全世界其他地区加起来的2.5倍”,“中国的表率作用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政府现已确定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的发展目标,希望为推动全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态工程打造绿色中国
    中国森林面积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在世界环境保护领域国际地位的提升,得益于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广泛开展。
    目前,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6169万公顷,蓄积19.61亿立方米,成为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持续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有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参加义务植树共计5.9亿人次,植树24.8亿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63%;而自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其特有的法定性、义务性、全民性开展29年以来,全国公民义务植树人数累计达121.1亿人次,义务植树563.3亿株。根据专家测算,一辆奥迪车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需要14亩人工林来吸收。人工林面积的攀升,对于中国森林覆盖率的提高至关重要。
    近10多年来,中国政府投资近5000亿元,实施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大面积恢复森林植被。目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446.9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0.51%;天然林保护工程木材产量调减到位;截至2009年底全国林业系统建立自然保护区2011处,约占国土面积12.79%;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009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近1500万亩,建立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37个;而退耕还林工程,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宏伟、规模最大、受益人数最多、效果最显着的工程。
    森林碳汇减缓气候变化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说,针对气候变暖问题,中国大力发展林业,在通过以森林为主体的生物吸收二氧化碳,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间接减排措施中对世界贡献最大。
    根据中国林科院评估,目前中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已达78.11亿吨。森林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量4947.66亿立方米,年固土量70.35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0.32亿吨,年滞尘量50.01亿吨,其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等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10.01万亿元。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系统中,全球森林对碳的吸收和储量占每年大气和地表碳[FS:PAGE]流动的90%。
    我国广泛开展碳汇造林活动,团体和个人向中国绿色碳基金捐款购买碳汇,由中国绿色碳基金负责定向造林,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消除团体、个人的“碳足迹”。中国绿色碳基金从成立至今已营造碳汇林100多万亩,成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平台。
    据估测,2020-2050年我国森林蓄积量将达165亿立方米,以蓄积量折算,可吸收全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10%-12%。届时,我国森林碳汇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邹骥:绿色低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
院士专家研讨储能破局破卷新路径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杨勇平:因厂施策 协同攻关 多维
 
1
好丽友探索节能减排降碳新路径
科普行动
纬景储能绿色未来展示中心展示的
走进中国节能绿色工厂 探寻低碳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