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站首页 低碳动态 政策法规 专家观点 警 示 录 知识百科 生活低碳 图片报道 视频报道
焦点专题 数据统计 企业黄页 新 能 源 产品名录 工程案例 节能商机 人物风采 经验交流
主题策划 市州频道 节约超市 组织机构 便民信息 节能环保认证 节能宣传周
节约网高新技术企业
1
公民环保三人行徒步精神成就“北京城市水专家”
时间:2010-3-2  来源:人民网-《北京青年报》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公民主动求知的时代。反映在环境保护领域,就是公民环保专家和公民环保记者越来越多。他们的批量出现,意味着公民有能力掌握身边环境真相,有能力“报导”身边环境真相。
  本文中的三个“小人物”,过去都是“环保志愿者”,现在,都成为公民环保专家。这样的人,就在你身边。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我要说,三人行,必有公民环保专家。
  “鸟人”李强
  十多年来,北京有几千人参与过观鸟,从中成长出的高水平鸟类专家,有几十位,李强就是其中之一。他相信,保护、研究鸟类的前提,“是一个地方,有足够多的人,出于无目的的原因,坚持观鸟。”
  他从一个局外人,慢慢变成了长着一双“神眼”的鸟类专家
  你可能经常去天坛公园,但是你是否知道,天坛公园一年四季,会有多少种鸟类经过?每一种鸟类中,又有多少是匆匆过客,有多少是常住居民?
  你可以到网上去搜索。但很可能,得来的信息不够准确。要想了解真实信息,你最好在周末的早晨,按照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网上发布的通知,参与自然之友观鸟组的天坛公园鸟类调查活动。观鸟的最佳时间,是早上六七点钟天刚刚亮,“鸟鸣山野”之后,或傍晚四五点钟,天就要黑,“百鸟投林”之前。
  七八年来,坚持在天坛带动这项“公众参与鸟类观察”活动的人,叫李强。他是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的一名高级工程师。1996年,当自然之友和绿家园等环保组织发起中国民间观鸟运动的时候,他从一个局外人,慢慢地变成了“鸟人”,慢慢变成了长着一双“神眼”的鸟类专家。他是许多民间环保组织心目中的“鸟教授”和“鸟研究员”。很多鸟类,他只要听一下声音,就可以判定;迁徙时的猛禽在高空掠过,他远远地就能知道是哪个科哪个属哪个种。
  观鸟爱好者们,总是略带好奇地问他:“你的本事,都是怎么掌握的啊?”
  李强回答说,其实你每个周末,来天坛,呆上一整天,就行。每个人都可以做得比我更强。“当然,你还得多看鸟谱。多作记录,有问题就自己去查。现在网上的资料那么多,只要你肯去查,一定会有人告诉你。”
  所谓的“鸟谱”,是指《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里面收集了中国几乎所有的鸟类,大约有1130种。它们的栖息地、长相特征、习性、分布区域,在“鸟谱”上都有记录。所有观鸟的人,都需要两个装备,除了这本“鸟谱”,还需要光通量和清晰度较好的双筒望远镜。书不算贵,80元就可买到;而“比较够用”的望远镜,价钱在1000元以上,好一点的得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但望远镜是非常皮实的东西,只要你好好用,用上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会坏。
  所有观鸟的人,都是自费购买了这些东西。李强更疯狂一些,他还买了一台单筒望远镜。双筒一般只是8到10倍,而单筒可能达到20至60倍。一般一支观鸟小队出去,每人有一个双筒,同时一起使用一个单筒,是比较理想的搭配。
  要自己坚持观鸟,而非指望专业人士替你研究,替你保护
  “有三个家庭首次参加活动,天坛也算挺给面子:除看到珠颈斑鸠、灰椋鸟、黑尾蜡嘴雀外,杜仲林旁的槐树上居然长时间同时停留着2只大斑啄木鸟、1只灰头绿啄木鸟,这让大人小孩看得非常过瘾。在快到西北空场的柏树林里,领队发现了林间一只跳动着的小鸟,看身形,像是戴菊,但偶尔发出的叫声又不是;大家寻踪搜索,总算把它给看清楚了,令人颇感意外的,竟然是只鹪鹩;这次在天坛首次记录到鹪鹩,使天坛的鸟种增加到了155个,也使现场的观鸟者为之振奋。”
  这是天坛观鸟组记录下的今年2月7日活动的片段。李强把天坛公园分了六个小区,每次都要把各个小区调查到。观鸟组的人,一定要去神厨前的柏树林,那里每年冬天都有长耳鸮越冬。它们靠捕食小鸟、老鼠和蝙蝠等小动物活着。
  [FS:PAGE]来到柏树下,李强和其他的“鸟人”们,抬头一只一只地清点着,以准确地计算它们的数量。又到树底下查看长耳鸮的粪便和唾余,看它们吃得好不好,大概吃了些什么。
  夏天,李强和观鸟组最常去的地方是“苗圃”,这是他们对天坛公园内一个园林学校实习基地的俗称。由于这个地方相对闭合,一般游人进不去,里面的植物长得比较天然和丰富,因此成了许多鸟类喜欢停留的地方。
  十多年来,北京有几千人参与过观鸟,从“无知公众”成长出来的高水平鸟类专家,有几十位。对于李强这样的观鸟者来说,看到一只鸟的过程,就是感知、了解、并许诺保护它的过程。而保护一只鸟,至少需要做两件事,一是给予它安全的栖息地,二是对它展开深入的研究。李强相信,做到这两点的前提,“是一个地方,有足够多的人,出于无目的的原因,坚持观鸟。而不是指望鸟类学者来替你研究,指望林业系统的人来替你保护。”
  天坛很小,但已经是偌大的北京可以让鸟类经停和生活的地方。苗圃很小,但已经是偌大的天坛最让鸟类感觉安全的去处。
  如果你想了解鸟类,你只要和李强一起去观鸟。在北京,你可以和他一起去天坛、圆明园、野鸭湖、香山、苇沟。你也可以与全国各地的观鸟会的人一起,上海、杭州、成都、厦门、深圳,许多城市都有观鸟者在“研究鸟类”。他们正在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公民鸟类专家,他们正在织就中国最细密的鸟类观测和保护网络。
  “自助”程景
  “是不是一定得等别人来给我们测呢?”北京市民程景,用在淘宝网上买到的测量仪,免费为小区邻居们测量电磁辐射,并在业主论坛上发布测量报告。
  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你愿意不愿意主动为社区服务的问题
  北京朝阳区百子湾1号小区是“经济适用房”,北京市民程景在他的家里,向笔者展示了他买的电磁辐射测量仪。他打开屋顶的节能灯,站到茶几上,近距离去测节能灯的辐射。
  “不小呢,辐射强度将近600瓦每平方厘米。”
  墙上挂着一张液晶电视,他说液晶电视辐射很小。窗外有一台灶形的电视信号接收机,他说辐射一般发生在往外做功的电器上,而不会发生在接收外边信号的仪器上。
  城市里最常见的户外辐射源,大体上,一是手机信号塔,二是广播电视塔,三是雷达通讯站等,四是高压线与变电站。百子湾小区南边有移动电话信号发射塔,北边有高压线。城市里几乎所有的人,对这类东西都抱有暗暗的疑虑——像居民胡女士所说的那样:“还没入住时,就听说了高压电线对小区辐射很大,3年多来一直在担心,后来308号楼南边七八十米处立起移动发射塔,看着心里就堵。”
  程景说:“是不是一定得等别人来给我们测呢?是不是小区内的专业人士就可以为小区居民服务呢?”
  程景1971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在无线通信领域工作了十多年。看到邻居们的担忧,想到自己曾经的担忧,他觉得可以用专业知识给小区做点什么。
  于是程景跑到淘宝网上去搜索,输入“电磁辐射测量仪”,很快就查到了卖家。“这种产品还不少,便宜的一百多元,贵些的几百元。我用的这个,就是几百元的。现在城市里,像我们这样年纪的人,估计都付得起。因此不是钱的问题,不是产品的问题,而是你想不想得到的问题,是你愿意不愿意主动为社区服务的问题。”
  程景连续检测了几个月,一般是每周一次,检测大家认定“辐射最严重”的地方。
  他也不是一个人去,而是在小区的业主论坛上发通告,约大家一起去。这样有好处,检测时至少有人能够帮助把照片拍下来——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更方便地记录仪器上的数据,更重要的是小区从此有了“公共活动”:“每个人都要保护自己,每个小区也要保护自己。因此,大家一起做,就比一个人做要有意思得多。”[FS:PAGE]
  检测还要继续做下去,互相帮忙,邻里关系也融洽
  2009年1月27日,程景在“百子湾1号”小区业主论坛上,以“百子湾猪猪”为网名,发布了“百子湾1号的电磁辐射测试报告”:
  首先说明,我不是什么权威机构,和您一样,也是个业主,测试结果和以下的解释肯定有错误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
  先说说大家共同关心的发射塔和高压线。南边的移动电话发射塔是安全的。北边的高压线对咱们小区也没什么影响。它们的辐射由于距离的原因,影响到咱们小区都很小,用我的仪器都测不出来,也就是小于1uW/平方厘米。国家规定,200以下是安全的。
  然后说说室内。液晶电视很小,大约是测不出来到几十。老式的显像管电视,很大啊!距离5厘米时,2000-9000(是的,您没看错,我也没打错)。不过别担心,距离1米以上时,就小的测不出来了。老式的显示器也有同样的问题,而且由于距离近,建议大家换成液晶显示器。
  灯,以前的白炽灯没辐射。节能灯辐射很大!!!距离很近时,几百到几千不等,一旦距离超过50厘米,就小的测不出来了。所以顶灯呢,大家不用太担心。但台灯由于距离太近,而且时间长,建议换成白炽灯。
  微波炉,这个测试结果有点令我意外,是好的令我意外。测了好几家,都很小很小,门边几乎没有。只是在开关的位置,最大的也只有50左右。
  手机,差异很大,有的测不出来,有的到几千。建议使用耳机。
  这份检测报告一直被论坛置顶,所有“路过打酱油”的人都能看到它。“辐射和距离、功率的关系是最大的,其实高压电线也不是一点辐射没有,在正下方可以测出有400多的辐射值,只是距小区很远,辐射就很小了,而移动基站发射功率不到10瓦。根据专业测定,15米外就非常安全了,所以也不会影响到百子湾家园居民的健康。”
  一些邻居提出的上门检测要求,程景也有求必应,跑了有十来家。“检测还要继续做下去,不管是为各家各户检测还是持续检测高压线和发射塔。因为大家对这个都很担心。互相帮忙,邻里关系也融洽。小区内的这种区域公益型的活动多,小区也就活跃友好了。”
  不在于仪器或者检测者是否足够“专业”,而在于你肯不肯行动
  程景似乎是中国小区内自测电磁辐射的第一个人。“如果真的是,我会很意外的。因为这种事很容易。”
  程景的故事被传播出来之后,有些“专业人士”有意见,认为他用的仪器太简陋,专业的检测机构,仪器动不动都得上万元、几十万元。因此,出现数据误差怎么向公众交代?
  程景倒不担心数据问题,因为东西再贵,工作原理也是一样的。误差再大,也不至于失真到造假的程度。何况,你的仪器再昂贵,你的检测结果什么时候提交给公众过?
  不在于仪器是否足够昂贵,也不在于检测者是否具备专业资格,而在于你肯不肯行动。一些专家对“程景现象”发表看法:“如需要出具权威测量报告,需要由有资质的测量机构派员进行测量,不过像程先生这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自持仪器进行测量的,虽然不属于权威结论,但对于居民是可以信赖的参考。”
  2009年4月份,受程景自测活动启发,环保科普组织“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发起了公民自测辐射活动。一年来,志愿者们对北京20来个小区进行了环境辐射检测,并将其通报、开放到专门的网络上。
  2010年春节,程景成了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的理事。达尔问自然求知社也准备将这种“公民自我科普型”的环境检测,推广到噪音、水质污染、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化妆品安全等领域。在这个并不遥远的计划中,将有一辆“公民环境检测车”,将在北京各个小区内穿梭,免费提供服务,邀请大家一起向身边的环境求知。
  “乐水”张祥
  张祥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了解身边的水。在他和一个个“乐水行”志愿者的感召下[FS:PAGE],每年至少有上千人亲眼看到了北京水的真实状况,并由此思考城市居民该如何“与水合作共生”。
  这个环保志愿者,慢慢成了乐水行项目的“总协调”
  2007年3月17日,一个名叫“城市乐水行”的活动在北京的河流边悄然展开。从那天起“直到永远”,每个星期六,北京都有一批人在“走水”。他们通过“亲自去看”,去发现河流之美,记录河流之痛,去思考人类该如何正确对待身边的水。
  3月17日那天,由于是“乐水行”第一次出发,组织者多少有些紧张。自然之友的李洁、北京地球村的张凯,都在约定的东直门外18路总站等候,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汪永晨也参加了这次活动。来了二十多个人,约定的9点钟到了,队伍开始启程。这次要“乐”的河流,是亮马河。按说它的起点是东直门,但一直被掩藏在地底下,快到亮马桥了,才缓缓地亮出真容。走上几百米,李洁的电话响了,有一个志愿者从大兴赶来,让等一等。李洁说:“听声音他的年纪好像不小了。他一大早坐车,路不熟,要迟到十来分钟。”
  就这样,张祥终于找到了乐水行的志愿者队伍。他的胸前,别着一棵树状的徽章。
  走到半路,大家停下来休息。张祥坐在河边的缓坡上,说起了自己的人生小故事。他原是东北伊春铁力林业局的林业工人,后来到深圳打工,再后来到了北京“流浪”。中国有一个著名的林业劳模叫马永顺,马永顺的大女儿马春华就是张祥的“老伴”。张祥说:“马永顺是两个劳模,在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的时候,他是砍树劳模;在国家需要环境保护的时候,他是种树劳模。他种下的树,比他砍的树要多。他还健在的时候,每年都带领我们全家去种树,向青山还债。大概是受岳父的影响,我现在每年春天都要种树。”
  从此,张祥再也没有迟到过。每个周六,他都比别人早到半个小时,无论在哪里集合。从此,这个叫张祥的“环保志愿者”,慢慢地成了乐水行项目的“总协调”。乐水行这种激发普通公众无障碍地参与环保、并自我求知的项目,每次都有大量志愿者参与。北京、厦门、广州、成都、石家庄、郑州,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乐水行”这样的“向水求知型”的环保活动。
  也许只有徒步精神,才能真正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2007年底,张祥写了一篇文章《徒步与环保》。“说到徒步运动,我的理解就是脚下没有任何的助力去行走,而‘运动’呢,我理解那是大脑在思考着运动。‘城市乐水行’就是这样的徒步运动。”他感慨地说:“很多人缺乏亲自去看的精神,徒步行走的精神,热爱自然的精神。因此我想,也许只有徒步精神,才能真正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开着车、骑着车,开着会,读着课本,可能都不够。”
  三年过去了,张祥从一个志愿者,成了“北京城市水专家”。乐水行的团队,也聚集了十多名“水教授”,每次活动都有专门的“教授”向大家讲解北京水的现状。
  2009年5月份开始,在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的支持下,乐水行每半个月组织一次“公众环保课堂”,时间定在周日下午。他们约请来自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水专家”,给公众讲述他们所看到的水,谈他们所发现的水的真相。
  张祥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了解身边的水。他在每一个场合都号召大家跟乐水行团队,一起走水,一起成为公民环保专家。在他和一个个乐水行志愿者的感召下,每年至少有上千人亲眼看到了北京水的真实状况,并由此思考城市居民该如何“与水合作共生”。
  一个志愿者在博客里这样说:“其实走水的过程中,让人坚持下来的,不是单纯的看水测水,而是由此培养起来的感情和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还有很感谢乐水行的杨老师,每次因为有他在,我们的知识是大大增加了。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晓得自己知识的贫乏以及与人的差距。加油。”(冯永锋)

( 责任编辑:管理员 )
 
1
1 2 3
4 6 5
 
1
 
[警示录] 错误通知致22人中毒
[警示录] 不主张健康人服中成药
[警示录] 疫情这几点需特别警惕
[警示录] 高铁吸烟导致列车降速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1
刘汉如:低碳清洁甲醇燃料应用
李斌:加电可以比加油方便
刘世锦:绿色低碳产业需要保持适度
邹骥:绿色低碳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
院士专家研讨储能破局破卷新路径
张天任:持续深化合作 在绿色循环
马蔚华: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需要
姜士宏:科学构建 合理把控 系统
 
1
长沙“宝宝巴士”助力绿色低碳出行
科普行动
长沙“宝宝巴士”助力绿色低碳出
上海电气: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1
政策信息
专家解读丨氢能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政策解读丨绿电直连试点政策三大亮
环保法规
运城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计划
晋中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
节能法规
贵州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
长春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
 
  合作机构 支持媒体 协办单位 支持单位    
 
  • 节约产品网 节约网
  • 吉林企业网 吉林省环保联合会
  •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 西安建筑节能展 城市晚报
  • 中国节能协会 吉林省节能协会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电子地图 | 网站介绍 | 意见箱 | 技术支持 | 人才招聘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 dtjj.jieyue.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05008513号-8
技术支持:节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