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的位置:首页--学校行动 |
|
节约用水,使用节能灯,记录减排经历,武汉百万学生——
从小事做起过环保寒假
日前,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实验小学组织学生参观京杭大运河和台儿庄运河古城的风土人情等历史古迹和图片展,增强孩子们热爱、保护大运河的意识。高启民摄
记录参与节能减排的经历,撰写以切实改善或解决身边、学校、所处地域资源能源问题为内容的合理化建议……今年寒假,武汉市教育局为该市100万名中小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过一个环保的寒假。
以节能减排为主题,该市教育局发出倡议书,号召广大师生积极参加节能减排社会实践活动,树立节能减排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以实际行动为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倡议书发出后,得到了该市中小学师生的积极响应,广大中小学生在学校和老师的组织、指导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掀起了争做环保小主人的热潮。
“节能就是节约能源,减排就是减少排放,这个我早就知道了。”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三(4)班的管乐之告诉记者,自己不仅知道什么是节能减排,而且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提醒自己爱护环境。“逢年过节我都会回农村老家,每次回去我都会带一些我看完的杂志和书籍送给村里的同龄人。爸爸告诉我,把看过的杂志和书籍送给别人重复使用,这就是节能减排!”乐之说。
在家里,小乐之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环保人士。看见奶奶总是把洗脸、洗衣服的水装在一个大盆里,用来拖地,管乐之渐渐明白这样可以节约用水,所以每次洗手洗脸时都自觉地在水龙头下面放一个小盆,接下的水再倒到大盆里循环使用;有些作业本反面是空白的,乐之就用它来打草稿;喝完饮料、矿泉水的瓶子,乐之也会收集起来,拿到回收站卖掉。
武汉市江汉区华中里小学六年级的龚钰婷觉得这个寒假过得格外有意义,因为节能减排对于她来说,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行动。
放假前夕,班主任给全班同学布置了一道作业——以“我为低碳生活献一策,争做环保小主人”为主题,从现实生活出发,写一份关于节能减排的调查报告。虽然经常在电视上、报纸上看到“节能”、“低碳”之类的字眼,但是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跟自己又有多大的关系,12岁的龚钰婷也不太明白。
为了完成好调查报告,寒假一开始,龚钰婷就在网上下载了大量的资料。“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我们对此还没有明确深入的概念,那也没关系。因为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选用节能灯,家里多养些绿色植物,夏季少用些空调,能不开私家车尽量不开,多些步行少用电梯等,我想这些是大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的。”龚钰婷在调查报告中这样写道。
龚钰婷在网上搜集了家庭节能减排的小窍门,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号召爸爸妈妈、亲朋好友一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龚钰婷的计划里,不仅列出了家庭节能减排的具体项目,而且还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来证明节能减排的意义。比如倡导使用节能灯,她会一口气说出一大串数据:“一只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每分钟都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只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倡导煮饭提前淘米,并浸泡十分钟,龚钰婷会告诉你,“这样可以大大缩短煮饭的时间,节电约10%。每户每年可因此省电4.5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千克。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电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8万吨。”
“在日常生活中,低碳生活的方式太多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节约资源,过低碳生活,那么我们的家园会更美好。”龚钰婷说。(记者:程墨 罗曼)( 责任编辑:管理员 ) |
|
|
|
 |
|
因地施策,破解停车难 |
|
|
|
|
|